最近,“燦鴻”、“蓮花”、“浪卡”組成的“臺風三兄弟組合”接連肆虐西太平洋地區。我國多地出現高溫、暴雨天氣交替的“凌亂”氣象。在印度,持續高溫已造成數千人死亡,而美國中南部、秘魯、智利、阿根廷等國部分地區連降暴雨,巴西北部遭遇了85年以來最為嚴重旱情……多國氣象機構紛紛確認,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厄爾尼諾現象。
那么厄爾尼諾現象是如何形成的?當前發展到什么程度?將會對全球產生何種影響?對此,本報獨家專訪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為您一一解答。
大洋沿岸極端天氣頻發
從7月初開始,今年第10號臺風“蓮花”、第9號臺風“燦鴻”先后登陸我國,第11號臺風“浪卡”預計17日登陸日本。其中,“燦鴻”和“浪卡”都達到過超強臺風級別。截至14日,肆虐我國閩浙滬沿海的“燦鴻”已造成300余萬人受災,多個村莊被淹,直接經濟損失近百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群臺風同時存在時間通常不會超過24小時,而此次“臺風三兄弟”共存數天之久,實屬罕見。“由于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熱帶氣旋生成區將整體東延,并且成群出現的幾個熱帶氣旋間相互影響,”丁一匯認為,這將加大對臺風的預測難度。
與此同時,我國多地氣溫屢破峰值。13日是“入伏”第一天,身在北京的筆者一出門便感覺到路面明顯的熱浪,走了不過幾分鐘便汗如雨下。據中央氣象臺發布的數據顯示,北京當天的最高溫達39℃,其中大觀園觀測點超過42℃。另外,我國中東部14個省 (直轄市)開啟“燒烤”模式,其中華北平原10多個自動氣象站監測到41℃以上高溫。
而據本報駐印度、澳大利亞、美國、巴西等國記者此前發回的報道,各國近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
在印度,今年多地氣溫逼近50℃,截至5月30日,已導致超過2200人死亡。印度氣象專家已將其與厄爾尼諾聯系起來。印度歷史上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高溫天氣發生在“超級厄爾尼諾”爆發的1998年,當時有總計2541人死亡。
在澳大利亞,素以農牧業發達聞名的昆士蘭州,目前80%的土地遭受旱災;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干旱持續的同時,南部的得克薩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卻遭遇密集的暴風雨侵襲;在南美洲,大范圍干旱讓以水資源豐富著稱的巴西北部遭受85年來最嚴重的缺水,而巴西中南部、秘魯、智利、阿根廷等地則暴雨成災,數十萬民眾流離失所。
“地球是一個各部分相互連結的整體,厄爾尼諾發威是導致太平洋沿岸國家近期出現極端天氣的重要原因。”丁一匯說。
有望成最長厄爾尼諾事件
那么,厄爾尼諾現象是怎么回事呢?“形象地講,就是大海階段性地‘發燒’。就像人會感冒發燒一樣,大海‘發燒’也會造成各種不適,需要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進行能量交換,以改變大氣環流和溫度分布,這個‘治療’過程必然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氣候異常。”丁一匯解釋說,其氣象學定義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現象。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ElNino的音譯,原意是“圣嬰” (即耶穌)。相傳居住在秘魯和厄瓜多爾海岸一帶的古印第安漁民注意到,每隔幾年,當地海水溫度就會異常地持續變暖,導致性喜冷水的魚類大量死亡,漁民遭受滅頂之災。由于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圣誕節前后,出于迷信,古印第安人將其稱為“圣嬰”,表示上天對人類的懲罰。考古證據顯示,厄爾尼諾已發生了1.5萬年。
對厄爾尼諾的形成原因,科學界有多種觀點,目前較普遍的一種看法是:當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東南信風減弱后,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泛會減少或停止,從而形成大范圍海水溫度異常增暖,傳統赤道洋流和大氣環流發生異常,導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區迎來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則干旱嚴重。
丁一匯介紹說,當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持續3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表明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如果這種狀況持續6個月以上就確認為厄爾尼諾事件。平均來看,厄爾尼諾3到5年就要來一次,一般每次持續12個月左右,但也有持續時間長達18個月的情況。
對于此次厄爾尼諾,世界氣象組織上月15日發布的簡報顯示,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溫在高于平均值1℃至1.5℃間浮動,表明目前厄爾尼諾處于中等強度,并預測有可能在未來數月達到強厄爾尼諾水平。
其實早在去年5月,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就在國際上首先確認了本次厄爾尼諾事件。丁一匯表示,此次事件的復雜性在于其水溫不像往年那樣“一路高升”,而是經歷了3次發展和2次趨緩或停頓過程,東太平洋海溫還一度有“退燒”跡象。從過去12個月對監測海域水溫變化的研究來看,此次厄爾尼諾事件有可能持續到今年11、12月,成為歷史上最長的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超級厄爾尼諾”爆發幾率小
厄爾尼諾的影響力與其強度密切相關,那么這次厄爾尼諾會有多強?相關判斷目前仍存在相當大爭議。美國夏威夷大學科學家阿克塞爾·蒂默曼按照其氣候模型分析,一場可能是有記錄以來最強的“超級厄爾尼諾”正在形成,強度堪比1997年—1998年那次。
丁一匯則認為,“超級厄爾尼諾”出現的可能性很小。他給出三個理由:
首先是監測海域升溫不夠。只有當尼諾 (NINO)1.2區域海平面溫度距平溫差 (以下簡稱SST)達到4℃,而且尼諾3.4 (即熱帶太平洋中部位于印度尼西亞和秘魯中間海域)區域SST達到2℃以上兩個條件同時滿足時,才能稱得上“超級厄爾尼諾”。
最新測量結果顯示,SST并未滿足以上條件。
其次是其“先天不足”。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形成可謂“起點低,障礙多”。其先后經歷趨緩或停頓過程,幾近夭折。這種態勢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其將難有大作為。
第三,東南信風在走強。經歷了15年冷水背景,南美沿岸形成的信風 (其變弱被認為是厄爾尼諾出現的源頭)在不斷走強,使相關海面底層冷水上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尼諾1.2區域SST的上升。
“過去100年來一共只出現了3次‘超級厄爾尼諾’,可以說它是十分罕見的。”丁一匯認為,在1972年-1973年、1982年-1983年、1997年-1998年形成“超級厄爾尼諾”的條件,目前并不明顯符合。
厄爾尼諾將影響你的生活
“最為確定的影響是,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導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增多。”丁一匯表示,這導致太平洋中東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國家洪澇災害頻繁,同時印度、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一帶則嚴重干旱,世界多種農作物將受影響。
對于我國來說,厄爾尼諾易導致暖冬,南方易出現暴雨洪澇,北方易出現高溫干旱,東北易出現冷夏。“比起單純的氣溫變化,極端天氣更容易引發危險。”丁一匯說。
此外,極端天氣增多還可能導致氣象災害發生。1972年厄爾尼諾導致世界范圍大旱,糧食大量減產,水資源嚴重匱乏;1983年厄爾尼諾反常地引發美州冷水魚荒;1998年爆發的50年來最強厄爾尼諾導致我國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這些災害都與厄爾尼諾相伴而來。
事實上,近期世界各地和我國高溫、暴雨天氣的異常交替出現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對此,國家防總明確指示,今年厄爾尼諾現象持續發展,當前防汛抗洪工作將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防強臺,全力做好各項防御工作。
那么厄爾尼諾現象是如何形成的?當前發展到什么程度?將會對全球產生何種影響?對此,本報獨家專訪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為您一一解答。
大洋沿岸極端天氣頻發
從7月初開始,今年第10號臺風“蓮花”、第9號臺風“燦鴻”先后登陸我國,第11號臺風“浪卡”預計17日登陸日本。其中,“燦鴻”和“浪卡”都達到過超強臺風級別。截至14日,肆虐我國閩浙滬沿海的“燦鴻”已造成300余萬人受災,多個村莊被淹,直接經濟損失近百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群臺風同時存在時間通常不會超過24小時,而此次“臺風三兄弟”共存數天之久,實屬罕見。“由于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熱帶氣旋生成區將整體東延,并且成群出現的幾個熱帶氣旋間相互影響,”丁一匯認為,這將加大對臺風的預測難度。
與此同時,我國多地氣溫屢破峰值。13日是“入伏”第一天,身在北京的筆者一出門便感覺到路面明顯的熱浪,走了不過幾分鐘便汗如雨下。據中央氣象臺發布的數據顯示,北京當天的最高溫達39℃,其中大觀園觀測點超過42℃。另外,我國中東部14個省 (直轄市)開啟“燒烤”模式,其中華北平原10多個自動氣象站監測到41℃以上高溫。
而據本報駐印度、澳大利亞、美國、巴西等國記者此前發回的報道,各國近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
在印度,今年多地氣溫逼近50℃,截至5月30日,已導致超過2200人死亡。印度氣象專家已將其與厄爾尼諾聯系起來。印度歷史上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高溫天氣發生在“超級厄爾尼諾”爆發的1998年,當時有總計2541人死亡。
在澳大利亞,素以農牧業發達聞名的昆士蘭州,目前80%的土地遭受旱災;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干旱持續的同時,南部的得克薩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卻遭遇密集的暴風雨侵襲;在南美洲,大范圍干旱讓以水資源豐富著稱的巴西北部遭受85年來最嚴重的缺水,而巴西中南部、秘魯、智利、阿根廷等地則暴雨成災,數十萬民眾流離失所。
“地球是一個各部分相互連結的整體,厄爾尼諾發威是導致太平洋沿岸國家近期出現極端天氣的重要原因。”丁一匯說。
有望成最長厄爾尼諾事件
那么,厄爾尼諾現象是怎么回事呢?“形象地講,就是大海階段性地‘發燒’。就像人會感冒發燒一樣,大海‘發燒’也會造成各種不適,需要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進行能量交換,以改變大氣環流和溫度分布,這個‘治療’過程必然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氣候異常。”丁一匯解釋說,其氣象學定義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現象。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ElNino的音譯,原意是“圣嬰” (即耶穌)。相傳居住在秘魯和厄瓜多爾海岸一帶的古印第安漁民注意到,每隔幾年,當地海水溫度就會異常地持續變暖,導致性喜冷水的魚類大量死亡,漁民遭受滅頂之災。由于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圣誕節前后,出于迷信,古印第安人將其稱為“圣嬰”,表示上天對人類的懲罰。考古證據顯示,厄爾尼諾已發生了1.5萬年。
對厄爾尼諾的形成原因,科學界有多種觀點,目前較普遍的一種看法是:當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東南信風減弱后,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泛會減少或停止,從而形成大范圍海水溫度異常增暖,傳統赤道洋流和大氣環流發生異常,導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區迎來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則干旱嚴重。
丁一匯介紹說,當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持續3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表明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如果這種狀況持續6個月以上就確認為厄爾尼諾事件。平均來看,厄爾尼諾3到5年就要來一次,一般每次持續12個月左右,但也有持續時間長達18個月的情況。
對于此次厄爾尼諾,世界氣象組織上月15日發布的簡報顯示,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溫在高于平均值1℃至1.5℃間浮動,表明目前厄爾尼諾處于中等強度,并預測有可能在未來數月達到強厄爾尼諾水平。
其實早在去年5月,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就在國際上首先確認了本次厄爾尼諾事件。丁一匯表示,此次事件的復雜性在于其水溫不像往年那樣“一路高升”,而是經歷了3次發展和2次趨緩或停頓過程,東太平洋海溫還一度有“退燒”跡象。從過去12個月對監測海域水溫變化的研究來看,此次厄爾尼諾事件有可能持續到今年11、12月,成為歷史上最長的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超級厄爾尼諾”爆發幾率小
厄爾尼諾的影響力與其強度密切相關,那么這次厄爾尼諾會有多強?相關判斷目前仍存在相當大爭議。美國夏威夷大學科學家阿克塞爾·蒂默曼按照其氣候模型分析,一場可能是有記錄以來最強的“超級厄爾尼諾”正在形成,強度堪比1997年—1998年那次。
丁一匯則認為,“超級厄爾尼諾”出現的可能性很小。他給出三個理由:
首先是監測海域升溫不夠。只有當尼諾 (NINO)1.2區域海平面溫度距平溫差 (以下簡稱SST)達到4℃,而且尼諾3.4 (即熱帶太平洋中部位于印度尼西亞和秘魯中間海域)區域SST達到2℃以上兩個條件同時滿足時,才能稱得上“超級厄爾尼諾”。
最新測量結果顯示,SST并未滿足以上條件。
其次是其“先天不足”。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形成可謂“起點低,障礙多”。其先后經歷趨緩或停頓過程,幾近夭折。這種態勢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其將難有大作為。
第三,東南信風在走強。經歷了15年冷水背景,南美沿岸形成的信風 (其變弱被認為是厄爾尼諾出現的源頭)在不斷走強,使相關海面底層冷水上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尼諾1.2區域SST的上升。
“過去100年來一共只出現了3次‘超級厄爾尼諾’,可以說它是十分罕見的。”丁一匯認為,在1972年-1973年、1982年-1983年、1997年-1998年形成“超級厄爾尼諾”的條件,目前并不明顯符合。
厄爾尼諾將影響你的生活
“最為確定的影響是,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導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增多。”丁一匯表示,這導致太平洋中東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國家洪澇災害頻繁,同時印度、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一帶則嚴重干旱,世界多種農作物將受影響。
對于我國來說,厄爾尼諾易導致暖冬,南方易出現暴雨洪澇,北方易出現高溫干旱,東北易出現冷夏。“比起單純的氣溫變化,極端天氣更容易引發危險。”丁一匯說。
此外,極端天氣增多還可能導致氣象災害發生。1972年厄爾尼諾導致世界范圍大旱,糧食大量減產,水資源嚴重匱乏;1983年厄爾尼諾反常地引發美州冷水魚荒;1998年爆發的50年來最強厄爾尼諾導致我國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這些災害都與厄爾尼諾相伴而來。
事實上,近期世界各地和我國高溫、暴雨天氣的異常交替出現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對此,國家防總明確指示,今年厄爾尼諾現象持續發展,當前防汛抗洪工作將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防強臺,全力做好各項防御工作。
From:中國天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