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退出:
據中聯鋼調研統計,年初至今停產產能6380萬噸(不包括產能置換)。各區域停產產能詳細如下:
此外,華南地區2016年將有600萬產能關停。
由上表可看出,華北、西北地區為停產重災區。原因在于華北地區鋼鐵產能集中,中小型鋼鐵企業較多,在市場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容易發生停產現象,且華北地區中山西、內蒙等的鋼鐵企業使用價格較低的進口礦時,由于運距較遠,有天然物流劣勢。尤其山西地區,原料物流有劣勢,但成品市場與華北其他地區有充分競爭,因此在競爭中不具備優勢。西北地區尤其新疆地區近幾年鋼鐵產能擴張明顯,當地無法消化的過剩產能在當前情況下不能運出,導致鋼鐵企業停產比例較大。
產能退出是一個不太好界定的概念。上述統計中,除部分國營企業明確表示關停產能外,多數停產產能來自民營企業。但均未對外宣稱永久停產。因此,除特別宣布永久關停產能外,中聯鋼統計停產產能均指目前該企業已經完全停產。因為在我們看來,在當前市場環境下,企業一旦選擇完全停產,復產可能相對較小,原因有三:
其一,資金問題。當前鋼廠普遍虧損,完全停產多是由于資金問題。而一旦企業完全停產,則現金流消失,多數企業資金鏈斷裂。考慮到后續可能出現較長時間的全行業虧損以及重新生產需要的啟動資金,在當前鋼鐵行業幾乎沒有新資金注入的情況下,資金鏈斷裂的企業很難復產。
其二,市場份額。下游需求不加傳到至鋼鐵企業的銷售困難,若企業繼續生產,即使有部分減產,其市場占有率不會有較大影響。但一旦完全停產時間較長,其原有市場份額會被其他企業迅速搶占,復產后產品銷售將是一大困難。
其三,人員流失。對鋼鐵企業而言,若較長時間停產后考慮恢復正常生產,各環節工作人員短時間難以到位。這是企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之一。
綜上,我們將目前已經完全停產企業歸入停產產能之中,但其中有25%的產能明年仍有復產可能。其余在產企業未完全達產產能仍有較大量。明年能夠完全達產可能較低。
產能新增:
據中聯鋼統計,不包括置換產能,2015年國內新增產能630萬噸,均集中在中南地區;2016年預計新增產能1310萬噸,分布于華北(480萬噸)、華東(420萬噸)與中南(410萬噸)地區。
由上述統計,雖然2015年產能凈減量較多,但不排除其中部分停產產能明年繼續生產的可能,而2016年仍有部分新增產能。與當前鋼鐵產能過剩量相比,產能退出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